2024年北京国际马拉松赛于10月20日清晨在天安门广场鸣枪开跑,来自全球各地的3万余名选手齐聚一堂,共同参与这场年度盛事,经过激烈角逐,埃塞俄比亚选手塔德塞·莱盖塞以2小时05分32秒的成绩夺得男子组冠军,并刷新了赛会纪录,女子组方面,肯尼亚选手佩雷斯·杰普契奇尔以2小时18分45秒的成绩摘得桂冠,本届赛事不仅展现了高水平竞技,更传递了全民健身的积极理念,成为金秋北京最亮丽的体育名片。
赛事规模创新高,国际化程度显著提升
作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马拉松赛事之一,本届北京国际马拉松吸引了来自48个国家和地区的选手报名,最终参赛人数突破3万,创下历史新高,赛事组委会介绍,今年首次增设了“绿色通道”,为国际顶尖选手提供更便捷的报名服务,进一步提升了赛事的国际竞争力,赛事还邀请了包括东京马拉松、波士顿马拉松等世界六大满贯赛事的代表观摩交流,推动中国马拉松与国际接轨。
赛道优化助力选手突破极限
本届赛事沿用经典的“中轴线”赛道,起点设在天安门广场,途经东城区、西城区、海淀区,终点为奥林匹克公园景观大道,与往年相比,今年赛道进行了局部优化,减少了3处急转弯路段,并增设了4个补给站,为选手创造更好的竞赛环境,男子组冠军莱盖塞在赛后表示:“赛道设计非常专业,沿途观众的加油声给了我巨大动力,最后5公里我还能加速,这让我自己都感到惊讶。”
中国选手表现亮眼,新生代崭露头角
尽管国际选手包揽了男女组前三名,但中国选手的表现同样可圈可点,男子组中,29岁的云南选手杨绍辉以2小时08分16秒获得国内第一,总排名第七;女子组方面,辽宁选手张德顺以2小时26分38秒位列国内选手首位,值得一提的是,20岁小将陈天宇首次参加全马便跑出2小时12分的成绩,展现出中国马拉松新生代的潜力,国家田径队总教练王斌表示:“年轻选手的成长让我们对巴黎奥运会充满期待。”
科技赋能赛事,绿色理念贯穿始终
本届赛事首次启用“5G+AI”全程直播系统,通过30个机位、8架无人机和2辆摩托车跟拍,为全球观众提供多视角观赛体验,组委会还推出“碳中和马拉松”计划,所有参赛包采用可降解材料,赛道补给站使用可循环餐具,并通过植树造林抵消赛事产生的约200吨碳排放,北京市体育局局长赵文表示:“我们希望通过科技与环保的结合,打造可持续发展的马拉松样板。”
全民参与热潮涌动,跑步经济持续升温
赛场外,马拉松带动了全民健身热潮,据统计,赛事期间北京各大公园跑步人数同比增加40%,运动装备销量增长25%,来自上海的参赛者李雯说:“为了备战北马b体育app,我坚持训练了半年,不仅瘦了8公斤,还结识了一群跑友。”赛事拉动的餐饮、住宿、旅游等消费超过2亿元,充分体现了体育产业对城市经济的助推作用。
医疗保障全面升级,零重伤案例获赞誉
为确保选手安全,组委会沿赛道布置了25个医疗点、80台AED设备和300名急救志愿者,并首次启用“智能手环”实时监测选手心率,截至比赛结束,共处理扭伤、脱水等轻微伤情172例,无重大伤情报告,国际马拉松医疗协会专家评价称:“北京的组织水平已达到世界一流标准。”
文化元素融入赛事,展现古都魅力
今年的奖牌设计别具匠心,以故宫太和殿屋檐为灵感,镶嵌琉璃瓦纹样;赛道沿途还设置了京剧、抖空竹等非遗表演点,来自德国的选手马克兴奋地说:“每跑一段都能看到不同的中国文化,这比单纯的比赛更有意义。”这种体育与文化交融的模式,成为北京马拉松独特的品牌价值。
随着最后一名选手在关门时间内跨过终点线,2024北京国际马拉松画上圆满句号,赛事组委会宣布,明年将继续优化服务,并计划增设轮椅马拉松组别,让更多人群享受奔跑的快乐,这场充满激情与温暖的体育盛宴,不仅见证了人类挑战极限的勇气,更彰显了体育精神凝聚人心的力量。